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
1932年“一·二八”事件,日寇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。在上海的邵醉翁和邵村人商量,留下老二邵村人守在上海,自己带了大批人马到了香港,在九龙打出“天一港厂”牌子(后改为南洋影业公司)。
这时,在新加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兄弟也碰到了难题。邵逸夫认为,默片再放下去是没有前途的,一定要让角色开口说话,还要有风声、雨声、枪声、刀声、歌声、音乐声。
于是,邵逸夫告别三哥,启程去了美国。那时侯去美国只能乘轮船,隔海过洋,路远迢迢。轮船驶出马六甲海峡,就遇惊涛骇浪,邵逸夫感到天旋地转,他连黄胆水也吐出来了。突然“轰”的一声,轮船猛烈颤抖,轮船触了礁,海水从船底涌进,船体渐渐下沉,满船喊叫声,乱做一团。
邵逸夫敏捷地抓住一块木板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流着。
第二天上午,前来救援的船只终于将他捞起,一个月后,他乘的第二条船终于驶进了纽约港。年轻的邵逸夫走上了风雨创业路。
这一年,邵逸夫25岁。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好莱坞的每一个角落,用他的全部目光和身心观察着好莱坞的几十部有声电影。当时,他下了决心:我一定可以建立中国的电影王国!
他从美国购回了电影有声设备。当讲话器配合电影放映使新加坡电影有声有色时,观众感到很稀奇,于是一传十,十传百,轰动了整个星马。
1941年12月8日,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同一天上午,日军进攻香港。邵村人打电话给在新加坡的邵逸夫,通知在星马的兄弟要作好准备。不出邵村人所料,日军很快又侵入星马。邵氏兄弟虽未参加抗日活动,但也在劫难逃。邵仁枚躲在一座古庙里,仍被日军找到,被五花大绑押去替日军所接管的新加坡戏院服务;而邵逸夫则比三哥更惨,因为日军侵略,电影业务十分艰难,为躲人祸,邵逸夫避在家里,足不出户,但是日军还是找上门来。
邵逸夫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日本人,他被押往日本宪兵队。
原来,邵氏兄弟的“天一”自1937年在左翼电影的影响下,曾经拍摄过宣传抗日的影片《东北二女子》。
可是过了几天,一个在宪兵队里干事的马来西亚人来看他,这人原是他公司职员。他说:“邵先生,你可以回家了。我已经给宪兵队队长讲了,邵先生没有拍过这方面电影,只是放映而已。”
……
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了。早在8月13日,香港又恢复了往日自由贸易港的情景。老二回到香港,立即修复了南洋影片公司。当时,在香港重新挂牌的电影公司有17家,经过策划,老二把南洋公司改为“邵氏父子公司”。
在新加坡,邵仁枚和邵逸夫也很快出手,首先把“邵氏兄弟公司”的牌子重新挂起来。同时把邵氏放映网点剧院戏馆也很快恢复起来。
1950年,邵逸夫再赴美国考察学习,购买先进设备。他还到欧洲、澳洲很多地方考察,眼界大大开阔了。回到新加坡后,他与三哥商议,调整了战略战术与经营方法,用美国的新设备。
这一招果然使邵氏公司再振雄风,在南洋的生意更加兴隆。可是香港的老二却节节败退,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,老二向在新加坡的老三、老六求援,提出派老六前来香港主持邵氏影业。而自己却悄悄转向物业、地产等方面。
1957年,邵逸夫和三哥商定,去香港接管邵氏影业。到了香港,邵村人把在九龙清水湾道那块土地卖给六弟。邵逸夫要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亚洲最大的“制梦工厂”。这年年底,他开始在清水湾大兴土木,计划用7年时间按阶段逐步完成。 此新闻共有6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