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电影转向电视
香港的电视业是在1957年开始的,最早的一家是“丽的放映电视台”,开始是有线电视。到1967年才冒出一家新的电视台,叫“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”。
对香港出现的电视台,邵逸夫积极投资,成为最早的董事。香港电视广播公司(简称无线)的启动,很多方面是运用邵氏影城的设备及人员,由于邵逸夫大力支持,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了很多出色节目。而“丽的”没有这套设备与人才,只得节节败退。
到1980年,邵逸夫则拥有“无线”32.458万股股份,并成为“丽的”最大的私人股东。
除了影视业外,邵逸夫还向多元化发展,大搞物业、地产、金融业。用2400万元买下了香港最繁华地段的文华大戏院。接着又用1700万元买下了翡翠大戏院和明珠大戏院。同时还兴建碧丽宫大戏院。
1993年,邵氏的物业租金年收入达1.3亿港元。1994年,“邵氏”年报显示:物业租金收入达2.3亿港元,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港元。此外,邵氏对地产地皮行业、金融行业也投入巨资。
邵逸夫一生奋斗,事业大成,成为香港著名大企业家、大富豪、大慈善家。香港《亚洲周刊》曾多次排名:邵逸夫的资产,位居香港十大富豪行列。
慈善同样要付出智慧和诚意
“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,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。”这是罗曼·曼兰的名言。
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,但他淡泊金钱,乐善好施,热心公益,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。
早在1958年,邵逸夫就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,每年向南洋各地捐款。1973年又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会。当年邵逸夫第一次捐款给香港苏浙公学建造新型图书馆50万元,接着又为该校扩建校舍捐100万港元。1974年英女皇伊丽沙白二世特授邵逸夫“皇家C·B·E”勋章。
1977年,邵逸夫捐给“香港艺术中心”600万港元。同年,英女皇又册封邵逸夫爵士勋衔。当邵逸夫从英国伦敦返回香港启德机场时,迎候的人群成千上万,人们向他献上了鲜花。此刻,邵逸夫领悟了人生的意义。他说:“人说赚钱难,但有了钱怎样去用,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,那才是更难的事!”
而人们从邵逸夫的话语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:“慈善”就像事业和生活那样,同样需要付出智慧和诚意去经营。
邵逸夫捐赠宁波师范学院的支票
30多年来,邵逸夫在公益慈善方面捐款总额30亿港元。其中祖国内地26.2亿港元,捐资内地大中小学达3800个项目,80%是捐助教育事业。此外,捐款还涉及内地的医疗、救灾、保护文物等项目。1985年,他捐赠1000万港元为敦煌莫高窟壁画安装玻璃保护屏;1986年,为复兴母校,建造中兴中学,邵逸夫捐资100万港元;1987年,邵逸夫念念不忘故土,捐款500万元港币,在老家的宁波师院内兴建邵逸夫图书馆;1990年,邵逸夫再次向宁波师院捐赠200万元,加上政府配套140万元人民币,建造了“邵逸夫教学楼”;1990年,他捐赠7000万港元、400万美元,在杭州建立“邵逸夫医院”,一切仪器都从美国引进;同年向英国牛津大学捐款1630万美元帮助建立中国研究所……
邵逸夫的财富观从散财积德向更高的层次升华。他说:“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,应该回报民众。” 此新闻共有6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
|